
滚轮导向装置(罐耳)如何选择
发布时间:
2021/09/15 00:00
5滚轮罐耳又名滚轮导向装置)是提升容器(罐笼或箕斗)的组成部分,滚轮罐耳起导向和缓冲作用。是确保提升容器沿导轨平稳运行的关键所在。
滚轮罐耳为一种立井提升容器用滚轮罐耳,其结构由底座、摆转臂、滚轮、缓冲器组成;滚轮罐耳结合我国矿山特点为目前运行中的提升容器更换新型滚轮导向装置提 供了便利条件,广泛应用与矿山,煤炭等工业生产部门。容器平稳,可靠运行的关键部件。缓冲效果好,强度高,耐磨损,无振动,摩擦系数大,运转平稳,使用寿 命长。调整方便。维修量小,可大幅度减少维修费用合维护人员。
在过去的20年里,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随着微侵袭技术的发展取得很大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文献确定神经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性。然而,当使用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形态复杂的动脉瘤时,动脉瘤闭塞率差距较大。血流导向装置在神经介入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动脉瘤闭塞率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加,与病变形态无关。这些装置可通过改变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诱导动脉瘤生理性和生物学性闭塞。随着血流导向装置获得越来越多文献的支持,不同类型的血流导向装置的研发速度不断增加。本章的目的是概述当前可用的血流导向装置。下面将详细讨论每个血流导向装置的技术和操作中的细微差别。
在另一项比较研究中,Lanzino等比较床突旁ICA动脉瘤治疗方式,将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与弹簧圈栓塞治疗进行比较。同样,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组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较高。
尝试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始于开放手术Hunterian结扎。血流导向装置代表血管内治疗脑动脉瘤的进展,其可实现原位血流转向及载瘤动脉重建。目前主要应用于治疗大型、巨大型、梭形和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栓塞联合或不联合辅助装置和开放性手术重建是目前的标准治疗。虽然血流导向支架和弹簧圈栓塞的目的都是将动脉瘤排除在循环系统之外,但两者之间作用机制却不相同。该技术的合理应用需要了解基本的放置技术、动脉瘤闭塞生理机制、闭塞率和并发症概况。本章是一篇文献综述,评估对比了血流导向装置与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内动脉瘤的各方面情况,并特别考虑了成本和可用的资源。
由于血流导向装置的成功应用,一些介入医生将其使用范围扩大至既往栓塞治疗的小动脉瘤患者。在等研究中,作者比较血流导向装置和弹簧圈栓塞在前循环未破裂的囊性动脉瘤中的作用。作者发现,两治疗组之间完全闭塞率、并发症和临床结果相似。该研究也推动了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适应证的进一步扩大。
温馨提示:网上报价仅供参考,由于规格繁多,请详细确定价格,型号,运费及增值专票等与沟通清楚,详情请咨询销售滚轮罐耳产品简介:L系列滚轮罐耳用于矿山提升容器的导向缓冲,本产品采用的密封技术,适应淋水、煤尘等恶劣环境。轮头安装采用三锁紧结构,避免掉轮头事故的发生。滚轮采用四氢呋喃-环氧丙烷共聚醚型聚氨酯浇注,具有高弹性、耐撕裂、抗水性、抗油性的优点。滚轮磨损补偿调节采用左、右旋螺杆,调节迅速便
在等的研究中,作者配对比较Pipeline栓塞装置或弹簧圈栓塞治疗大的囊性动脉瘤。虽然这项研究并不是随机研究,并且包括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如支架辅助栓塞和球囊辅助栓塞,但是仍然可以从分析中得到一些端倪。在所有的时间点上,血流导向装置的动脉瘤完全闭塞较高,在一次随访时,血流导向组完全闭塞率为86%,弹簧圈栓塞组完全闭塞率为41%。
有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手术干预的患者,以及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使用弹簧圈栓塞较为有利,而不是血流导向装置。停止抗血小板药物,特别是支架植入后急性期,很可能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或支架血栓形成有关。对于可能出现血栓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建议在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至少1周前,就开始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解析:随着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多,相关研究发现仅置入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可能存在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因此出现了血流导向装置结合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方式,置入血流导向装置后填塞疏松的弹簧圈,可有效阻挡血流冲击和加快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进而降低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本案例中,根据手术记录,该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方式为经导管密网支架辅助栓塞弹簧圈置入,结合术中高值耗材条码单,该患者使用的是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和可电解脱裸弹簧圈。根据上篇讲到的支架辅助弹簧圈编码规则,辅助支架不需要单独编码39.72,只需编码弹簧圈栓塞,最终确定编码为39.7500x001经导管颅内动脉瘤裸弹簧圈栓塞术。
血流导向装置另一种特有的并发症是支架覆盖的血管周围出现穿支血管闭塞。在Brinjikji等的荟萃分析中,1654例患者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穿支血管梗死的发生率为3%,后循环动脉瘤穿支血管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在专家评论文章中,等认为,如果穿支血管开口狭窄超过50%,可能会出现穿支血管梗死。他们发表的一个小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巨大型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7例患者中有4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脑干卒中。目前,血流导向装置在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中仍为超适应证使用,应谨慎使用,特别是放置多个支架时,可能出现穿支血管梗死。
据了解,动脉瘤如,需要微创手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是在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血流重建装置,其出现改变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将以往的囊内栓塞转向载瘤动脉的重建。相较其他方法,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易操作、性高、防复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众多优势。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接受治疗的患者,1年后的完全治愈率达到95%。
弹簧圈栓塞不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然而,一些医生在弹簧圈栓塞治疗时,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通常是使用一种(药物)以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支架辅助栓塞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类似于血流导向装置。
血流导向装置扩展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选择,特别是针对复杂病变。此外,由于对血流中断的理解更好更深入,这些设备正在不断改进。长期的临床数据仍然有限,正在进行的试验结果将阐明新一代设备的性和有效性。
血流导向装置放置过程的主要优势在于不需要超选动脉瘤。这个优势在处理颈内动脉岩骨段或海绵窦段下方或侧面突出的非血流相关动脉瘤时,尤为明显。
从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血流导向装置、瘤内扰流装置这类新技术,在目前广泛使用的国家临床版、医保版手术操作编码库中均未扩展专用编码,只能编入39.7203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这类含义广泛的编码;此外,血流导向装置辅助栓塞弹簧圈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目前也只能编入39.7500x001经导管颅内动脉瘤裸弹簧圈栓塞术/39.7601经导管颅内动脉瘤生物活性弹簧圈栓塞术,不能与普通支架辅助栓塞弹簧圈进行区分。这就造成了关键信息的丢失,为临床准确检索这些新技术带来巨大不便。
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仍然是个挑战,也推动了替代技术的发现比如球囊辅助、支架辅助和血流导向装置。瘤内绕流装置是研发的治疗动脉瘤的技术。目前WEB是被美国认证用于临床的瘤内绕流装置。
此外,如果要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必须使用双抗血小板治疗。这一因素必须在治疗计划中加以考虑。
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内容转发自互联网,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转至联系我们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